为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不久前,湖北工程学院通过层层选拔,组建起一支由11人组成的“国之喜”文化传承实践团,跨越4000多公里,远赴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奥依塔克镇恰勒玛艾日克村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在边疆基层一线架起“鄂疆一家亲”的友谊桥梁。
精心“推普”,助力沟通
初到恰勒玛艾日克村,当地孩子看到远道而来的实践团队员,显得有些拘谨。实践团精心设计了“贴膏药”“大网捕鱼”等破冰游戏,与村民们一起互动,通过轻松愉悦的破冰活动,与当地村民建立起情感联结。
恰勒玛艾日克村是一个柯尔克孜、维吾尔、塔吉克、汉等多民族聚居的村庄。讲好普通话,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根据当地各族群众的语言发音特点,实践团聚焦普通话拼音基础教学,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开展精准辅导。实践团成员赵明顺专攻声母教学,通过“舌尖轻叩”等具象化指导,帮助大家掌握爆破音发音规律;实践团成员马辉洋深耕韵母教学,让基础发音形成韵律;实践团成员曾邺锦聚焦声调训练,以手势辅助演示“一声平、二声阳”的调值变化,让标准发音融入日常学习……
“从逐个纠正发音到情景化跟读练习,当地村民的发音日渐准确,普通话表达能力在系统教学中稳步提升。”曾邺锦说。
针对基层干部工作实际需求,实践团成员、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赵勇为他们开展专项培训,围绕政策宣讲、群众沟通等日常场景,重点提升发音准确性和表达感染力,让标准普通话成为基层干部履职尽责、服务群众的“基本功”。
实践团成员、“王清珍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冯江面向村民开展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实用技能培训,用标准普通话讲解操作规范,在传授“救命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场景。
文化浸润,增进认同
湖北工程学院地处中华孝文化名城-孝感,孝文化是其鲜明的底色,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实践团精心设计以孝文化为主题的特色课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灵。
“希望能帮助村民学会用普通话表达对长辈的敬爱,让孝道美德代代相传。”课堂上,实践团成员彭佳怡通过解读“孝”字内涵、讲述孝感“三孝故事”,阐释“小孝敬亲、中孝敬业、大孝报国”的精神要义。
“云梦秦简在孝感出土,是体现秦汉时期各民族交往的有力证明。”在“云梦秦简探秘”课堂上,实践团成员马静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文物图片,为大家讲解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让大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性与生命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实践团还为少数民族干部群众、戍边民警及驻疆部队官兵献上原创话剧《国之喜》,该剧以秦朝基层官吏“喜”的故事为蓝本,巧妙融入云梦秦简中“为吏之道”的记载,通过对清廉的热忱颂扬,再现了一场跨越2000余年的精神对话。
高原巡边,坚定信念
克州布仑口边境派出所位于海拔4600米的雪域高原。辖区内民警与护边员们长年与雪山为伴、与寒风同行,用脚步丈量国境线,用忠诚守护万家灯火。
实践团成员走进派出所,带着对边疆守护者的深深敬意,为戍边民警、护边员、驻地解放军官兵和干部群众开展了一场集慰问演出、深情对话、巡边体验于一体的实践活动。
“子承父业、孙承祖业,三代护边,我们这里许多家庭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的誓言。”当地民警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当地三代护边传统,护边员们几十年如一日,顶风冒雪、跋山涉水,守护祖国每一寸领土的感人事迹,深深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位学子。这场跨越年龄与职业的对话,让青年学子深刻感悟戍边精神的崇高,更坚定了矢志报国的理想信念。
“湖北工程学院将持续总结经验,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润疆’使命,让青年学子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凝聚发展合力的重要纽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湖北工程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